北京科技周开启未来生活沉浸式体验
北京科技周开启未来生活沉浸式体验
北京科技周开启未来生活沉浸式体验中国青年报客户端(kèhùduān)讯(实习生 覃伊蕊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2025年北京科技周于5月24日至31日举办。作为(zuòwéi)今年科技周的(de)重要环节,2025年北京科技周暨(zhōujì)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自动化之光”公众科学日活动吸引观众沉浸式体验未来(wèilái)生活。实验室的科技成果,正加速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生活服务。
在活动现场,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的Q5人形机器人成为引人注目的“明星”。它(tā)作为“科技(kējì)使者”,在启动仪式上与四位(sìwèi)嘉宾共同按下了象征(xiàngzhēng)科技与未来连接的按钮。
“这款机器人不需要(xūyào)人操控吗?”“它(tā)能帮忙做些什么?”“踢一下它会摔倒吗?”Q系列(xìliè)人形(rénxíng)机器人展位前挤满了好奇的观众,工作人员一一解答大家关心的问题。据了解,这个身高1.8米,体重75公斤的“大块头”有着出色的稳定性和承重(chéngzhòng)能力,在消防(xiāofáng)救灾等恶劣场景中能长时间稳定运动,即使受到外力碰撞也能保持平衡。现场工作人员还介绍,它在接受语音指令后即可(jíkě)自主完成任务,在工厂作业、家庭服务等领域已完成应用验证。
5月24日,2025 年北京科技周暨(zhōujì)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自动化之光” 公众科学日启动(qǐdòng)仪式。覃伊蕊/摄
让观众感兴趣的不只有机器人。展示(zhǎnshì)区内,Casia Hand灵巧手以高仿真度实现精细抓取操作;水下仿生机器鱼通过模拟鱼类运动形态,在科研监测与(yǔ)水下探索中(zhōng)展现应用潜力,吸引(xīyǐn)了不少青少年观众。
而(ér)微创植入式脑机接口、脑网络组图谱(túpǔ)导航神经调控机器人等智能医疗技术,则聚焦医疗健康技术,展现了智慧医疗的更多可能。
“我们的目标是将(jiāng)其部署(bùshǔ)到社区(shèqū)卫生所、养老院等基层场景。”在颈动脉超声(chāoshēng)扫查机器人展区(zhǎnqū),研究团队介绍,这款机器人可辅助基层医护人员完成心脑血管疾病早期筛查。首先由人工智能生成初步诊断报告,再经专业医生审核签字后反馈至基层,实现“设备在社区,专家在云端”。
值得关注的是,该设备便于携带,既可部署(bùshǔ)在基层医疗点使用,也可以提供(tígōng)上门服务,尤其可以支持偏远地区的医疗资源,让(ràng)更多人在家门口享受医疗福利。
当天,展览展示区设置科学展示、互动展演、科学体验、科普讲座等四大(sìdà)版块,向公众集中呈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医疗、机器人等方向的18项科研成果,吸引(xīyǐn)众多科技爱好者和亲子观众前来(qiánlái)参观。
5月24日,观众正在观察水下仿生机器鱼。覃伊蕊(tányīruǐ)/摄
今年恰逢(qiàféng)中国科学院(zhōngguókēxuéyuàn)学部成立70周年,此次将科技周启动仪式与(yǔ)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公众科学日相结合,体现了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市在科技领域的紧密协作,开创了科技传播新模式。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zìdònghuà)研究所党委书记袁东介绍,“自动化之光(zhīguāng)”公众科学日已成功举办21届,是研究所与公众沟通的(de)重要科普品牌活动。今年,借助北京科技周的契机,科学日活动将(jiāng)通过更加多元的形式让公众领略智能科技魅力。
5月24日,公众科学(kēxué)日活动现场,青少年观众在参观。覃伊蕊/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kèhùduān)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kèhùduān)讯(实习生 覃伊蕊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2025年北京科技周于5月24日至31日举办。作为(zuòwéi)今年科技周的(de)重要环节,2025年北京科技周暨(zhōujì)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自动化之光”公众科学日活动吸引观众沉浸式体验未来(wèilái)生活。实验室的科技成果,正加速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生活服务。
在活动现场,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的Q5人形机器人成为引人注目的“明星”。它(tā)作为“科技(kējì)使者”,在启动仪式上与四位(sìwèi)嘉宾共同按下了象征(xiàngzhēng)科技与未来连接的按钮。
“这款机器人不需要(xūyào)人操控吗?”“它(tā)能帮忙做些什么?”“踢一下它会摔倒吗?”Q系列(xìliè)人形(rénxíng)机器人展位前挤满了好奇的观众,工作人员一一解答大家关心的问题。据了解,这个身高1.8米,体重75公斤的“大块头”有着出色的稳定性和承重(chéngzhòng)能力,在消防(xiāofáng)救灾等恶劣场景中能长时间稳定运动,即使受到外力碰撞也能保持平衡。现场工作人员还介绍,它在接受语音指令后即可(jíkě)自主完成任务,在工厂作业、家庭服务等领域已完成应用验证。
5月24日,2025 年北京科技周暨(zhōujì)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自动化之光” 公众科学日启动(qǐdòng)仪式。覃伊蕊/摄
让观众感兴趣的不只有机器人。展示(zhǎnshì)区内,Casia Hand灵巧手以高仿真度实现精细抓取操作;水下仿生机器鱼通过模拟鱼类运动形态,在科研监测与(yǔ)水下探索中(zhōng)展现应用潜力,吸引(xīyǐn)了不少青少年观众。
而(ér)微创植入式脑机接口、脑网络组图谱(túpǔ)导航神经调控机器人等智能医疗技术,则聚焦医疗健康技术,展现了智慧医疗的更多可能。
“我们的目标是将(jiāng)其部署(bùshǔ)到社区(shèqū)卫生所、养老院等基层场景。”在颈动脉超声(chāoshēng)扫查机器人展区(zhǎnqū),研究团队介绍,这款机器人可辅助基层医护人员完成心脑血管疾病早期筛查。首先由人工智能生成初步诊断报告,再经专业医生审核签字后反馈至基层,实现“设备在社区,专家在云端”。
值得关注的是,该设备便于携带,既可部署(bùshǔ)在基层医疗点使用,也可以提供(tígōng)上门服务,尤其可以支持偏远地区的医疗资源,让(ràng)更多人在家门口享受医疗福利。
当天,展览展示区设置科学展示、互动展演、科学体验、科普讲座等四大(sìdà)版块,向公众集中呈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医疗、机器人等方向的18项科研成果,吸引(xīyǐn)众多科技爱好者和亲子观众前来(qiánlái)参观。
5月24日,观众正在观察水下仿生机器鱼。覃伊蕊(tányīruǐ)/摄
今年恰逢(qiàféng)中国科学院(zhōngguókēxuéyuàn)学部成立70周年,此次将科技周启动仪式与(yǔ)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公众科学日相结合,体现了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市在科技领域的紧密协作,开创了科技传播新模式。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zìdònghuà)研究所党委书记袁东介绍,“自动化之光(zhīguāng)”公众科学日已成功举办21届,是研究所与公众沟通的(de)重要科普品牌活动。今年,借助北京科技周的契机,科学日活动将(jiāng)通过更加多元的形式让公众领略智能科技魅力。
5月24日,公众科学(kēxué)日活动现场,青少年观众在参观。覃伊蕊/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kèhùduān)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